双因素理论在绩效管理中的作用分析
引言
双因素理论包含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两个方面,保健因素更侧重于兼顾企业绩效管理过程中的分配制度上的公平性,可以有效缓解员工对工作的不满;激励因素更重视考虑员工在工作过程中的成就感与荣誉感,可以激励员工不断进取。
一、 双因素理论在绩效管理中的运用原则
双因素理论中的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之间的区别实际上就是平等因素与公平因素之间的区别,凡是企业内部全部员工都能够共同享有的以及共同面对的都是平等因素;而按照员工的工作成就以及自身素养所分层次、分等级享有的则是公平因素。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实际上并非是绝对划分的,二者在一定范畴内是可以实现互相转换的,而且一项具体的内容实际上也可以同时兼具保健性质和激励性质。在企业绩效管理过程中应该结合二者的优势作用,切实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通过保健因素确保绩效管理的公平性
保健因素的转变与改善不一定能够从根本上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但是这些合理化与专业化的制度性改善能够切实确保公司绩效管理的公平性,从而解除员工工作过程中所产生的不满情绪。对于很多公司企业来说,聘用员工的学历起点与专业基础都是参差不齐的,导致公司内部稳定性较差,从而加大了企业管理的难度。而且通过实践经验来看,部分公司企业一直沿用的都是“大锅饭”性质的工资奖金待遇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将直接导致企业内部缺乏竞争意识,自然降低员工的工作责任感不够强,在职业技能与知识实践过程中缺乏积极上进的精神。还有一部分公司企业打破传统的绩效管理模式,采用的是差异性的工资奖金待遇制度,这种模式很容易导致不公平现象的出现,从而使得大批员工离职流失,而且还会降低很多员工的工作满意度,直接损害企业员工队伍的组建与发展。而在双因素理论中,通过加强对企业保健因素的改善,将大大提高企业内部绩效管理的公平与公正,能够在为员工提供更加合理的外部制度保障的同时,降低员工对公司绩效管理的不满意程度。
比如,在具体的绩效管理过程中,可以建立更加灵活的绩效管理制度。对于大部分公司来说,每一个部门与岗位的员工素养与能力都不尽相同,因此既不能采取一刀切的“大锅饭”制度,也要避免不合理的差异性制度下所滋生的不公正现象。因此相关部门在制定企业绩效管理机制的时候可以分别从企业员工的学历、职称以及工作年限这三个因素出发将员工分成几个不同的等级。针对于学历较高或者工作年限较长且取得一定工作职称与经验的员工,绩效管理人员可以从购买社会保险以及增加公司福利这两个方面进行企业保健因素的改善。其中具体包括加大员工年终奖的数额,或者结合具体情况加设半年奖,并且在日常工作过程中,结合员工的实际表现及时发放足额的卫生津贴、员工餐补以及冬季与夏季的交通补贴。并且针对于家在外地的优秀员工可以为其安排单身宿舍或者合租公寓等形式,彻底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使员工能够降低对工作以及企业的不满程度,促使员工能够安心本职工作。
三、通过激励因素增强员工的工作成就感
相较于保健因素,激励因素更多的是在工作过程中激发与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对于员工的行为与动机具有比较积极的促进作用。保健因素侧重于消除员工对于企业的不满,而激励因素则是为员工带来满意感。在实际的企业绩效管理过程中,一般公司对于在工作过程中表现优异、责任心强以及职业技能优越的员工都会得到较高的奖金与补贴,而针对于那些业务能力差、工作态度更差的员工也会适当降低奖金额度与补贴额度。通过在企业绩效管理过程中引入激励因素,一方面能够合理保障与满足员工的基本权益,确保员工的付出能够得到切实且与之相匹配的收获,更多的是能够充分增强员工的工作成就感与职业技能提升后的满意感。而且融合激励因素之后的绩效管理更多的考虑到了员工的情感需求,实际上是一种更加人性化与合理化的绩效管理模式,能够让员工感受到来自企业的温暖,有利于促使员工增强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切实加强企业的运营效率,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也可以有效避免优秀人才的离职流失。
比如,在企业绩效管理过程中,可以结合双重因素中的激励因素采用创新性的竞争性员工奖励机制。相关绩效管理部门可以结合企业内部不同部门的实际工作情况与员工情况,每个季度或者每个月定期通过小组竞赛的模式全方位针对每一个员工的实际表现情况进行评比,其中包括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以及具体任务的完成情况,最终由绩效管理部门与监督小组共同确定定期竞赛的排名。针对于排名靠前的员工,企业一方面要通过增加奖金额度的方式给予员工充分的物质奖励,更多的是可以通过开展表彰大会的形式在企业内部进行优秀员工通报与表彰,一方面可以提高优秀员工的工作信心与工作荣誉感,另一方面也可以切实加强员工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而且不仅能够增强优秀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职业归属感,也实现了优化员工团队的目的。
总结:双因素理论中的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实际上并没有十分绝对的界限,企业在进行绩效管理的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与转换双因素,并充分发挥出二者的实际效益,在为员工提供切实的绩效保障的同时提升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郑慧,徐霞.医院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探析[J].西部中医药,2017,24(10):60-61
[2] 曹问,陈茂直.双因素理论与中国高校绩效工资改革[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0(2):86-90
[3] 赵磊,陈俊杰.双因素理论在全面薪酬设计中的应用探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64):81-82,97